Whois协议退出历史舞台,RDAP夺走接力棒
May 14, 2025
ICANN在今年一月发布过文章「ICANN Update: Launching RDAP; Sunsetting WHOIS」。文章说自 2025 年 1 月 28 日起,RDAP (Registration Data Access Protocol) 即注册数据访问协议是通用顶级域名(gTLD)注册信息的权威来源,正式取代WHOIS 协议。
WHOIS 协议 40 多年来一直作为访问域名注册数据的标准,现已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如无标准化的格式、针对国际化缺乏支持、无法验证服务器或加密数据等。
WHOIS 返回的是 plain text 数据,但没有统一的格式,不便于计算机解析使用。RDAP数据是 JSON格式。RDAP 通过 HTTP/HTTPS 提供服务,不需要单独的 43 端口,更加安全和高效。
时间线:
- 1982 年 WHOIS 协议被定义为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IETF) 协议。
- 2015 年 RDAP 协议由 IETF 发布为国际技术标准。
- 2019 年 ICANN 开始启动多期方案从 WHOIS 过渡到 RDAP,强制要求所有 gTLD 的注册管理机构和 ICANN 认证注册服务机构在 2019 年 8 月 26 日前需按照 RDAP 协议提供 RDDS (Registration Data Directory Services)。
- 2023 年 8 月 7 日《gTLD 注册管理机构基本协议》、规范 13 以及 2013 年《注册服务机构认证协议》的通用修订案正式生效。
- 2025 年 1 月 28 日 ICANN 正式取消了所有 gTLD 的注册管理机构和 ICANN 认证注册服务机构需要通过 WHOIS 协议提供 RDDS 的要求。
ICANN 并没有要求关闭 WHOIS 服务器,注册商们可以自己决定是否继续提供服务。
ICANN 只管理 gTLD 域名,不管理国别域名(ccTLD),到现在也只有不到 1/3 的国别域名支持了 RDAP,更多的还是只能通过 WHOIS 查询。
除了RDAP,还有RDRS这个东西。Registration Data Request Service即注册数据请求服务。
出于隐私保护等原因,RDAP只会公开一部分注册信息,如域名的注册时间等。而注册人姓名、联系方式等通常不会公开。而RDRS则提供了一个获取这类私人信息的途径。
RDRS是通常是为了法律行动而设立的,提供注册信息中的隐私部分给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专家、消费者保护机构、数字安全专家、政府官员等使用。
获取RDRS需要与域名注册商联系。
参考资源:
如需进一步了解RDAP协议,可参阅Andrew Newton等写的书A Guide to the Registration Data Access Protocol (RDAP)。
查询RDAP不如Whois的命令行方便。目前,许多Linux发行版都没有相应的RDAP客户端。如需使用需要自己编译安装。
这里有一些在线查询RDAP的客户端,还有一些需要自己编译的命令行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