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感兴趣的事物,成为互联网公民

July 26, 2023

「写任何你感兴趣的,记录你的工作、阅读,展示你的工作文档,记录你学习的东西+在社交媒体上活跃,这样你会遇到朋友,接触到业务,最终你会真正成为互联网公民。」

我超级喜欢开头的那句话,来自我很喜欢的油管博主 Ali Abdaal,当我听到他在视频里讲的这句话时,毫不夸张的说我一下就被击中了。

不需要追寻非常特别的写作内容。好的、精彩的故事大家都喜欢,但是当我还没能力也没技术时,我照样可以进行自己的非功利写作。

我最近改变了自己「只发布 85 分以上文章」的想法,我尝试让一些仅仅刚过及格线的文章出现在我的网页里,发布那篇「半成品」文章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真的懒得只呈现好东西了」,或许这是我对抗功利评价体系的潜意识行为呢,说不好。

写作最本质的特点还是交流。

我准备继续实践「拥抱成为初学者的可能性」这个想法。大学学业、职业发展,哪一条路我都是初学者,如果把「此时此刻我是一个初学者」的经历写下来,未来我成为那个「闪闪发光」的人时,回看也会是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吧。

是的,我们不需要成为专家或者天才再去记录我们的思考和想法。但没有人看我写的东西怎么办?

其实没事,就像「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没人看也是写作者的宿命。

但,重点更是「写作不仅仅是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更是与自己交流的方式」。

我感觉,写作之于我,也像是一种费曼学习法。比如最近我想梳理对非功利写作的种种思考,就开始查资料看视频、整理大纲笔记、再发展到这些文字,脑子真的清醒了很多。

Ali 在视频里分享:每天写博客的 routine 意味着你每天都有收获,虽然不是每天都有很多话要说,但「维持」写作这个动作本身就让你更好的思考自己每天的想法。

没错!在写作之前不用关注世界会对什么感兴趣,去关注你自己会对什么感兴趣,因为世界上的人很多,你终将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的。或许遇到同频的人会很久,但在这个焦虑的快速变化的世界里,能找到二三知己的诱惑还是太大了。

所以很多对于写作的心理障碍,解决方法就是:注重培养内在动机(比如真的很喜欢写同人小说,这就是纯粹的兴趣输出),之后才能关注到外在奖励。

中文的西化/难以避免的翻译腔 「西化的趋势当然也无可避免,但不宜太快、太甚,应该截长补短,而非以短害长。」

这句话出自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文。英文逐渐从考试阅读题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看看后台 YouTube 摸鱼的时长,看看书架里翻译书的比例,再想想自己听到的、见到的生活实景,就能发现语言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塑造。

我注意到自己「语言西化」的问题,其实是我前几天跟朋友兴高采烈地讨论他刚买的降噪耳机,我说「这个是最棒的降噪耳机!」被指出带着翻译腔的特点。这让我一下想起了余光中的那篇文章,又想起之前看别的作者在评论区被指出通篇文章语序结构的微妙差异,才猛然惊醒,我的表达已经逐渐接近了机翻。

重读那篇文章,了解这个微妙现象的前因后果,以及要注意的语言腔调问题,我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要早日学好英语,让两种语言间的思维攻击降到最低;另一个就是发文章之前一定要润色一遍,检查的基础语法错误。

博客/日记 上文的心理障碍其实就是在讲「为什么要写」「不要害怕写」这些准备阶段面临的问题。我的非功利写作分为博客和每日日记,前者是很多「六十分文章」的化身,后者只能成为我的少女心事和二三好友诉说。本着复盘+提供案例的写作原则,我大概分享一下我的结构和思考。

「六十分万岁」

每周分享我读的书/看的视频链接/播客链接 或者每周分享五个感兴趣的要点 向朋友分享文章/碎片,目的就是不用小范围群发 我知道这有一种「水」更新的感觉,但正如上文克服心理障碍部分所讲,保持自己初学者的观察也有利于创造和保持心态。

「八十五分就行」

旅行哲学/暑假计划/亲密关系/人生追求/回忆录等这种长篇文章外,读书笔记和影评也属于此系列。

目前我最常写的是读书笔记类,影评感觉不擅长所以也决定暂时不强迫自己。

此外我也试图写一些给自己的科普笔记。比如 T 台秀、设计业内大奖作品、影视奖观看……这些都是一些我想知道的、感兴趣的主题,因为写作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对话,我把这个过程视作学习,同时进行输出。

博客:载体备份 我知道大家会选择个人建站或者选择三方托管每年付钱的博客网站,我目前处于个人小体量更新,之前为了研究相关知识选择了个人建站。但如果后续选择升级估计就会选第三方托管,还是比较省时省力的。

写作软件还是:收集/整理在幕布,准备换 Obsidian 但是还处于学习使用的阶段。撰写用的是 Ulysses。

日记 这就到了我的少女心事部分,那些说给我自己的和朋友之间的琐碎心情或者仅仅就是流水账,这部分算作我的日记。

我尝试写过的特殊日记形式有晨间日记与感恩日记,但由于生活节奏或者作息问题,都没有很好地坚持。但我基本上每天都在写日记,没有晨间或者感恩的分类。我针对 Ali 的视频写过一些笔记,放上来大家一起参考:

通过日记的方法评估我每天的生活:写日记➡️意识到生活的重点➡️更好地提升生产力 Creative unblock:作为早上第一件事,打开思维,过得更有创意 纸质:早起任意写三页唤醒 Day One:电子化 如果跟不上每天记日记的节奏,可以降低标准。

在多年日记之间进行对比,回看日记能让人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变化,意识到自我的进步,帮助自我学会欣赏此时此刻。

不知道写什么:就重复写下「我不知道我要写什么」,问自己「五年之后我会生活在哪里」「我对目前这个方向满意吗」「我每天只用工作两个小时,我会选择什么内容」「我对我现在博客写的、做的项目有什么样的感受?」重点不在于「坚守/围绕」这些提示,而是在于最终进化到能进行自由写作。

他谈到了日记的载体形式。这也是我曾经非常纠结的一部分,我想要电子化的便携保密,但我又想要手写的体验。当然,解决办法并不是买一个手写电纸阅读器。

发表在博客上的文章一定要电子化,发到任何一个平台的文章自己都要有备份。为了满足便携电子备份的需求,那唯一能手写的就是日记/子弹笔记/晨间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