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和排版分離
Feb. 6, 2022
先输入内容,再调整格式。写文章的时候,思路不再因为调整格式而被经常性地打断;
作者对于版面和格式的需求是一种功能性的需求。读者在阅读时,除了美观之外,需要借助版面和格式更好地理解内容和文章结构,而作者在创作时,也有同样的需求。我们需要借助分句、分段、分节、分章来理清自己的写作脉络和思路,因此,在写作时,我们有必要对此一目了然。而所谓功能性的需求意思是:我们不需要一定把标题摆在中间,但需要知道那是标题,我们不一定非要用段前空两格的方式区分段落,但需要在视觉上能够区分段落。 第一点陈述的是一个事实,是我们这种边写作边排版的习惯的缘起,而第二点让我明白对这种习惯的坚持,并不是纸笔时代的「遗毒」,而有实实在在的作用
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我们会迷信「业界最佳实践」或「业界最流行实践」,这可能就是大家都用 Word 的原因;但当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我们就会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工具。 这时,Markdown 走进了我的视线,如果你熟悉 Markdown,结合前面给出的理由,自然就能知道基于 Markdown 的写作软件最能满足我的需求。Markdown 可以让你在撰写文章的同时设定格式和版面,而所设定的内容刚好可以满足大部分作者的功能性需求。我们既不会因为没有任何格式设定而迷失在繁杂的内容中,也不会因为格式设定过多而迷失在花哨的样式中。
Markdown 本身并不是一种写作软件,大部分科技工作者会直接称其为一种轻量级的标记语言,但这种叫法容易吓阻很多文艺工作者。如果说「在写作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功能性的排版」是一种更符合大部分人直觉的写作理念的话,那么 Markdown 就是这一理念的实现方式。如果你正在使用 Word,那么你完全可以花一下午时间转而使用基于 Markdown 的写作软件(顺便回忆一下自己 Word 学了多久)。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基于 Markdown 的写作软件那么多,我该使用哪个?我的建议是先随便下载一个试试,如果你只是偶尔写一些文章,那么大部分此类软件在功能上都能满足需求,你唯一需要考虑的可能就是颜值。但你如果需要大量撰写文章,就需要从文章的数量、篇幅、类型等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刚开始选择写作工具时很容易忽略的问题:文档的数量及存储。我见过很多人(其中不乏一些作家)在稿件交付到编辑手上后,就再也不去理会稿件在哪里了。若干时日之后,想要再次寻找这份稿件时,不得不去翻自己的邮箱,查找当时自己发给编辑的邮件,更悲剧的是,这些人中的一部分还有删除邮件的习惯,所以最终是否能够找到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我不止一次看到过作者写信给编辑索取自己稿件的情况。
事实上,如果你有一个良好的文件存储和备份习惯,这一切都不会发生。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把自己的所有文稿都存放在的特定的文件夹,并同步到可信赖的云盘或外置硬盘即可。一开始我也是这样做的,不过随着文稿的增加,我又在思考一个问题:文件夹的形式对于文稿的存储和检索来说是不是最优的方式?
尽管 Mac 对于大部分格式的文稿都有全文检索功能,但这种功能并不直观,而文稿这种特定的文件又注定不会很大,所以完全可以把自己所有的稿件全部放在一个更加便于归类整理及检索的文档库中。因此,在用了一段时间 Byword 之后,我开始使用自带文档库、云端同步并支持备份的 Ulysses。
我可以将自己创作的所有的文稿全部存放在 Ulysses 当中--当你真正这样做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也没写多少东西(目前我的数字是 200 万字左右),甚至可以估算自己这辈子究竟能写出多少原创文章。然后,你可以给每一篇文章做层级归类并打上标签,这样在若干年以后,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当你再次需要这篇文章时,你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它。 在我开始系统地使用 Ulysses 创作之后,我发现它对于写作的理解与我不谋而合。如果你用的是中文版,你要开始创作一篇新的文章时,可能会点击「文件 - 新建文稿」(或按 ⌘Command-N 快捷键),但在英文中对应的菜单标题是 New Sheet,大概可以理解为「一张新的稿纸」。注意,它并没有告诉你要写一篇新的文章,也没有告诉这个文稿中只能写一篇文章,它只是告诉了你,我给你提供了一张纸,你爱怎么样用它就怎么样用它。这极大地还原了我们最早使用稿纸写作时的体验。